文化中心

发挥文化资源优势 加快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

网文内容

  做足“文旅+”“+文旅”融合发展大文章

  省政协常委、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高中印

  陕西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,文旅产业发展基础扎实、潜力巨大,要发挥资源优势,建设有国际范儿、中国风、陕西味的著名国际旅游目的地。

  统筹推动,形成“文旅综合产业综合抓”的态势。一要健全领导机制,省市县三级党委、政府成立领导小组,党政“一把手”分别为第一组长、组长,负责统筹推动。二要加强部门协同,文旅系统要深入研究各行业发展规划及政策,主动寻找文旅与各行业发展的契合点和发力点,推动“文旅+”“+文旅”,加强协同配合、融合发展。

  盘活资源,抓好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、传统资源的创新利用。一要借助科技手段,推动产品推陈出新,总结推广长安十二时辰、盛唐密盒等创新项目的成功经验,推出更多现代、时尚的文旅产品。二要把握发展趋势,推出更多消费新场景,根据夜晚与白天、风情与风景、好玩与好看、心动与走动并重的新特点,创新推出旅游新供给、新场景、新模式。三要树立精品导向,抓好产品品牌建设。

  项目支撑,不断壮大现代文旅产业链群。一要抓好重点产业链,着力围绕现代旅游、文娱演艺、文化创意设计与服务、节庆会展、广播影视等方面,重点推进全省在建续建旅游项目落地见效。二要壮大经营主体,发挥陕旅、陕文投等产业链链主企业、链群企业带动作用,用好文旅专项资金、产业基金,培育一批骨干文旅企业。三要加强项目招引,吸引专业团队来陕投资或提供服务。

  文旅赋能,以旅游为纽带,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。各市县(区)要把城市当作大景区来规划、建设和管理,以规划引领发展、以项目支撑建设、以管理提升品位、以文化彰显特色,打造主客共享空间;做强县域旅游,做精乡村旅游,发挥旅游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“转换器”“金扁担”的作用。

  以“文旅+营商环境”做活文旅市场

  省政协常委、民革陕西省委员会专职副主委 崔彬

  发展文旅产业,丰富的文旅资源是硬基础,良好的营商环境是软支撑,二者相辅相成、缺一不可。

  做实便民化审批,打造文旅从业者创业“快车道”。建议参照“一件事一次办”将企业需要办理的各类审批优化整合的模式,将营业执照办理、牌匾标识备案、文艺表演团体设立、营业性演出审批、娱乐场所经营许可、食品经营许可等不同行业的事项合并为“开办文艺表演场所一件事”,在政务大厅实现“前台一次收件、后台分类同步审批、结果统一送达”,让文旅行业的创业者“进一次门、填一张表、交一份材料、办一套事”。

  做优多维度服务,提升游客消费“体验感”。建议持续完善景区周边停车场、公厕、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出台支持酒店业、餐饮业等配套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,吸引品牌酒店、餐饮企业落户陕西,切实增强游客接待能力。在各旅游景点、游客聚集区、市中心商务区等设置便民服务驿站,集合市场监管、文旅、交通等部门力量,把服务向景区一线下沉、向游客身边汇聚,为游客提供贴心服务,让游客诉求第一时间可反映、第一时间能解决。

  做强数字化监管,构筑文旅市场发展“防护网”。建议打破传统的巡查、暗访、通报、投诉反馈监管机制,为商户、游客、市民提供与线下便民服务驿站有机衔接的线上诉求平台,做到及时回复处理;完善各类风险评估和安全预案,加大食品安全、行车安全、景区安全的监管频次和力度,坚决杜绝各类“宰客”“倒客”等违法行为;加大数据共享力度,构建起“用数据说话、用数据决策、用数据管理、用数据创新”的市场监管新体制。

  “点亮”汉文化 辉映唐文化

  省政协常委、民盟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委 吴晓军

  当前陕西文旅融合发展主要依托秦、唐文化,汉文化开发相对薄弱,未能充分发挥汉文化对我省文化事业、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。

  建设陕西汉文化旅游商业中心,打造汉唐文化商业两极。在加强对汉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的基础上,借助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的契机,参考曲江唐文化商业模式,融合资本运作,以汉长安城遗址为切入点,建立汉文化旅游商业圈,形成未央汉文化商业极,让陕西文旅产业再添一个增长极。

  借鉴已有汉文化文旅融合的成功经验,举办汉文化主题活动。在西安汉长安城遗址、咸阳汉阳陵、汉中兴汉胜境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,以两汉发展史为时间轴设定主题文化区域,开发特有的汉文化旅游节,通过《昭君出塞》《西域使者》《汉颂》等大型实景演艺作品,拉近汉文化与群众的距离,融入汉服、汉礼、汉乐等文化元素,将汉文化概念转化为可感触的文化认知,吸引市民和游客。